《人类怎样质问大自然》陈瑞麟

本书是一本科学通史,讨论的时间贯穿两千年,爬梳从古代到文艺复兴为止,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和周遭事物的认识,以及认知观如何演变的过程,呈现出每个时代人们因应各自不同的观念、知识和技术背景与限制,如何提问和回答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并走到现在的科学。作者将主题聚焦在西方自然哲学家对天(heaven)、地(earth)与物质(matter)的各种理论与观念的发展上,换言之,即以宇宙论(含天文学)、动力学和物质理论(含化学)等内容。

有感于台湾科学史研究几乎全盘以中国科学史为主,以西方科学史为研究主体的专业科学史家极少,也多偏重于生物与医疗史。而以华文出版的近代科学思想与观念的历史研究,包括翻译作品,都少到堪称可怜。在此背景下,作者对于台湾在西方科学史的华文研究上近乎一片空白而感到惊惧,致力于填补这个空白,并且想问所有读者:我们真的以为自己对西方科学史很熟悉吗?我们对于“科学”真的够理解吗?我们对于西方“科学史”这门研究领域的文献、发展和演变都一定程度的掌握吗?甚至,我们对于西方文化与它之所以呈现今日面貌的了解够充分了吗?

另一方面,西方科学史的研究趋势自1980年代以后就朝向重建一个史观而前进,这也驱使作者迎向挑战,试图建立理论模型、模塑科学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变、建构史观。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人类知识发展演变史视为“问题与回答的历史”,提供读者一扇理解西方科学的“历史本质”的窗口:科学的历史哲学特殊之处在于处理知识的演变。

作者将人类知识发展演变史视为“问题与回答的历史”,在此“问与答”的认知结构中,一组相关问题产生于特定时代背景,蕴涵可能形成的合理答案,但也受到该特定背景的约束,答案因此受限。但是一旦答案被提出来,就会产生更多衍伸问题,带来更多答案,塑造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产生一组新的概念、知识与实作方式,如此构成一个问与答不断循环的认知结构。循环性构成一种模式,因此“背景-问题框架-答案-新背景…”就成一个科学知识变迁的模式──可称为“问题发展框架”。

科学史是否可以用“问题―解答”的科哲框架来书写定位?作者用一本书的写作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堪称作者的野心之作。本书行文流畅,理路清晰,取得可读性和学术性的平衡,亦补足了台湾在西方科学史的缺如,介绍读者应该要认识的西方科学史上重要观念、理论与思想,也提供了完整的思想背景。本书内容可谓在华文世界极为少见,形式、风格、与理论架构更是只此一家,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陈瑞麟 中正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历任中正大学哲学系系主任(2015-2018)、国内外多个科哲、哲学、科技与社会(STS)等学术组织的理事会理事长、常务理事、主席等。主要专长是科学哲学、自然哲学与科学史、科技与社会研究。在国外内学术期刊、论文集出版超过七十篇中英文论文,著有七本论著如《认知与评价:科学理论与实验的动力学》(台大出版中心),近来重要学术成果为与国际学者合编英文论文集 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s (OUP, 2018)。目前研究兴趣在于科学形而上学和台湾哲学与思想问题。

VIP会员免费

已有0人支付

我们相聚,见证阅读的力量!
相聚书屋 » 《人类怎样质问大自然》陈瑞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