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马克·科克尔柏格
人脸辨识、数位威权、同温层效应……科技是中立的吗?科技真的能带来更好的未来吗?人工智能将走向何方,只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吗?自由、平等、正义、民主、种族议题与气候变迁──这些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的诸多议题与概念,与人工智能有何关联?卡夫卡的《审判》、欧威尔的《一九八四》里头所描绘的社会状态,或许将不再只是文学寓言。AI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技术革命,甚至已经超越了二十年前的互联网,它能够与人交谈、能够学习甚至创作,它看似能够大幅改善人类的生活,但也将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各种价值……
AI不只是一种科技,更是一种政治。它能够存取庞大的资料,从中进行应用与学习,却也能从这些数据中进行预测、操控与管制。AI具有“权力”,仅以伦理学角度看待AI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必须正视它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无论是技术层面的运用,例如执法手段的变革对公民自由形成的威胁,或是潜在的影响,例如大数据对人类行为(劳动、消费、金融)的形塑与规训。它有可能危害民主、加速社会的透明化、加剧当前的分配不平等、形塑人们的自我认同;甚至,我们不得不超前思考AI在未来形成一种政治社群的可能。
本书大胆尝试理论跨界,以古典理论回应当代议题,同时提出政治哲学所关怀的重要议题及概念,必须将科技发展纳入视野,且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无论是人文学术界、技术工程界、产业界或是政策制定者,都不可不知与AI相关的规范性理论,及本书所提供的理论框架。本书适合所有关注AI技术的读者,及所有关心总体趋势的读者。
作者简介 :马克.科克尔柏格Mark Coeckelbergh,一九七五年生于比利时,人工智能伦理学专家、科学哲学家,现为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专攻媒体与技术哲学。曾任哲学与技术学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SPT)主席、欧盟执行委员会人工智能高级专家组成员;著作丰富,包括了Growing Moral Relations(2012)、 Human Being @ Risk(2013)、 Environmental Skill(2015)、Money Machines(2015)、New Romantic Cyborgs(2017)、Moved by Machines(2019);教科书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2019)、 AI Ethics(2020)。
作者从现象学与关系学角度思考机械哲学,主要著作集中在机械伦理学与资讯沟通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等领域;作者的另外一本著作Human Being @ Risk讲述了“脆弱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该书中提出了“脆弱性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vulnerability)的概念,并投入到人类增强(human enhancement)与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的问题,同时该著作也获得许多回响。
在学术活动之外,作者亦活跃于媒体及各类公开讲座。百余篇学术论文与出版物获得大量引用,同时亦时常接受媒体采访,谈论无人机技术的伦理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