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明镜:清帝国意识型态下的历史与认同》柯娇燕
新清史是什么?新清史是1990年代发源于美国汉学及历史学界的学派,代表学者有罗友枝、欧立德、濮德培、柯娇燕等人。该学派从“少数满洲人如何统治广大且复杂的中国”、“由满洲人建立的王朝对中国传统(汉人)的历史论述有何影响”这两个问 题意识出发,试图从“非中原王朝史观”、“内亚/东亚帝国史观”、“非汉族中心主义”、“多民族”视角,来重新修正、书写过往的清代史。
柯娇燕的《半透明镜》最大贡献为何?本书梳理复杂多元的清代前期历史,提出一套理论框架,进而对早期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与历史书写及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释。
半透明镜是什么意思?对古代皇帝来说,镜子有两个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规劝意涵,“历史之镜”可以指出统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历史之镜”在帝国的意识形态上,却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动机及手段都被刻意隐匿,本书期望能揭露当时的主旋律,进而让意识形态的形象变成可见的、半透明的。
什么是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由于清帝国是由皇帝所统治,我们可以将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跟清帝国的“皇权”视为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清代的皇帝会利用政治、文化、经济、仪式等手段拓展皇权的影响力。具体操作上,皇帝会利用诏令、日记、纪念碑文等官方文件,并以多语言形式(满文、汉文、蒙文等)来强化皇权的正当性与普世性,皇帝应统御率土之滨,皇帝应抚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
清帝国的意识形态跟过往的中原王朝/征服王朝,有什么差异?自新清史学派出现以来,“汉化观点”或“满洲观点”就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点。但本书作者柯娇燕认为,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当然会受到满洲皇帝的出身影响,但也不宜过于简单二分。以“满洲征服”这个概念为例,柯娇燕认为“满洲征服”是多元(多民族)力量的结合,满洲人不单纯是征服者,汉人也不单纯是被征服者。大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是结合满洲人、蒙古人、汉人的力量,且主要靠的是汉人士兵,如此还算是“满洲人征服汉人”吗?清帝国还算是“征服王朝”吗?
清帝国的意识形态与现代中国:清帝国在试图在强化国家权力的同时,也同时维持政治组织上的相对多元及独立性,例如始终维持着高度独立状态的蒙古与西藏,这是清帝国从本质上有别中国历代王朝的关键之处。清帝国并非单纯的“汉化帝国”或“满洲帝国”,而是建立在“多元且统一”意识形态上的多民族帝国,这最终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国家/民族认同之建构。
作者简介: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1955~ ),现任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历史学教授,长期研究清史、中亚史、比较历史和全球史,着重于探讨现代认同的根源,特别是民族认同与现代早期时帝国统治结构的关连性。曾获古根汉学者奖,并以《半透明镜》荣获2001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主要著作有《孤军:满洲三代家族与清世界的灭亡》(Orphan Warriors,1991)、《半透明镜:清帝国意识型态下的历史与认同》(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与《什么是全球史?》(What is Global Histor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