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乔治·梅森
大航海时代中来到中国的西洋人,在没有摄影术的协助下,除了文字,也仰赖绘画传递其见闻,例如随马戛尔尼使节团访中的西洋画家。此外,当时在广州通商口岸中有一群兼习中西传统画艺的画师,他们既主动描绘中国人的社会百态与园林楼阁景致,以作为个人纪念品或馈赠亲友的伴手礼售予访华的西洋人士,也被动地接受洋人指定的题目作画,由于买家都是来华洋人,所以通称为“外销画”。
本书是画师蒲呱接受当时在广州养病的英国军官乔治.梅森委托所绘,他抱着寰宇蒐奇的心态,凡与当时西洋社会不同的中国风俗都在搜罗之列,尤其更加关注市井小民的生活百态。全书六十幅插图,铜版精印,手工上色,配上文字说明,内容包含:达官贵妇、贩夫走卒、工匠艺人、士兵平民、乞丐僧人等,于一八○○年在伦敦出版,当时引发颇大反响。
中国历史悠久,每当出现新的政权,“易服色”成为最基本的政策之一。因此,历朝历代的服饰变化极大,即使是同一朝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代表权贵与官员身份的官服,不论男女,早期与晚期也不完全相同。今日幸赖有西洋人在异国猎奇的历史背景下,借着当时在广州从事外销画创作的职业画家之手,为我们留下不少图画,描述当时社会百态与人们衣着。可说是一本西洋人眼中的“中国服饰与习俗图辑”。
作者简介:乔治·梅森(George Henry Mason,1770-1851)编著 英国军官。一七八九年为第三十六军团中尉、科罗曼德海岸国王陛下部队的旅长。一七九五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组建的第一○二步兵团(皇家马德拉斯燧发枪团Royal Madras Fusiliers)少校,一八○一年晋升中校。
一七八九年(清乾隆五十四年),由于健康因素,医生劝他至广州疗养,因此从印度前往中国南方,在当时唯一对外国人合法开放的广州市郊居住了一段时间。其间,他出入当地外销画家蒲呱的“德龄社”,购买了许多绘有中国各行各业人物及有关中国刑罚的画作,并收集相关风俗民情的资料。
梅森在中国逗留几个月后离开。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所知甚少,所以最初他只是将这些富含异国情调的画作和资料向亲友展示分享。在收藏十年之后,才在朋友建议下,将画作配上英法双语的解说,编辑成两本书出版:《中国服饰》(The Costume of China,1800)和《中国刑罚》(Punishments of China,1801)。
卢依依 政治系毕,主修思想史,现任出版社编辑。对人性和历史充满好奇和不解,只好在书海中寻找答案。译有《中国服饰》、《中国刑罚》。
当时朝廷特许与洋人贸易的广州十三行,商家主人多捐有官衔,商名带有“官”字。画家不敢称“官”,却用了与“官”同样译音的“Qua”来署名,以抬高身份,亦有“君”或“官人”的尊称之意。在《中国服饰》一书中,每幅画作下方皆标有“Pu Qua,Canton,Delin”(蒲呱,广州,德龄社)字样。
蒲呱之外,当时还有林呱(Lam Qua)、庭呱(Tin Qua)、顺呱(Sun Qua)、煜呱(You Qua)等画家。他们以中西合并的画风,采用西式的透视、明暗和投影,搭配中国的白描手法,来满足洋人喜好,成就当时广州贩画市场的风光。一八四○年代摄影技术诞生并进入中国后,才逐步取代外销画家的工作,至一八六○年代后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