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冷战与知识外交:美国战略与东亚方针》森口由香
冷战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纪后日益多样化,更加强调冷战的多元性。冷战不只是东西对立,亦与去殖民化和民族主义兴起复杂相关,冷战的起源也可回溯至工业革命。冷战期间美国所推动的“现代化”和“开发”,起源自一九三○年代的“罗斯福新政” 或更早之前。因此,冷战研究的对象除了空间与时间扩大,对于东西对立的本质也有更多元的理解。
具体而言,冷战不仅是意识型态对立和核子军备扩张竞赛,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竞争,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包含第三世界等国家的认同。法兰西斯·桑德斯(Francis Saunders)的“文化冷战”,以及肯尼斯.奥斯古德(Kenneth Osgood)的“总体冷战”等形容,正展现出冷战的新诠释。同时,研究者们对于文化冷战中文化和资讯“供给者”、“接受者”这种单纯的二元对立也开始表示疑问。潘妮·爱绅(Penny M. Von Eschen)聚焦于美国的爵士乐,描绘其与美国国务院政策制定者欲将音乐利用于文化外交的意图相反,跨越国界与文化,自在地传播流动性和可塑性。日本、中国、韩国、台湾的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音乐、电影、广播、电视、文学等文化面向讨论冷战。
然而,在这样的文化冷战研究系谱中,“学术知识”与“专门知识”的样貌未必充分。特别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东亚的知识生产,直至近年研究仍付之阙如。“学术知识”、“专门知识”是暧昧的词汇,本书将学院所生产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体系性知识称作“学术知识”,将实务性专门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总称为“专门知识”,例如新闻传播这类工作所需的知识。而在“学术知识”里,有时也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使用“科学知识”(或“科技知识”)一语称之。“学术知识”和“专门知识”构成了各个国家和社会主流媒体言论框架,或是知识沟通的基础,对于世界认识和价值判断造成的影响也很重要。
有鉴于此,本书特别处理区域研究、原子科学、生物学、农学、新闻的案例,考察东亚“学术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建构,以及其中所渗入的政治性。聚焦这些案例的意义,在于其中可以看到美国以及多种不同主体争夺知识主导权的样貌。而冷战初期形成的“学术知识”与“专门知识”,即使在冷战结束后在东亚依然具有统治地位,影响至今。
本书透过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台湾研究者跨境的共同研究,以鸟瞰和区域比较综观冷战初期的东亚局势为本书一大特色。同时,借由探讨区域研究、科学技术、新闻事业三个不同“知识”领域,比较和检视参与专家或管辖政府部门、以及作为专业学门起源各异的各领域中的美国与东亚间关系,也是本书的另一特点。透过这样的结构,本书应能带给读者们过去冷战史或文化冷战研究中未曾出现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森口(土屋)由香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