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夏,英国政府派往清朝的大使乔治·马戛尔尼远渡重洋,率使团抵达承德觐见乾隆帝。这是中国同西方交往的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也是过往学者探寻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重要历史节点。“翻译”在两大帝国的外交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沈艾娣的这本《翻译的危险》的切入视角。

去年出版的《龙与狮的对话》通过爬梳档案指出翻译带来的误解最终导致马戛尔尼访华成为了一场“鸡同鸭讲”的对话。相较而言,《翻译的危险》将镜头转向皇帝觐见现场的两位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了一起,用微观的视角展现了大国交往的内在机制。

日常场合中的翻译通常被视为不通语言的双方实现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桥梁。然而,近代大国外交中的翻译面临的尴尬处境呈现出另一番诡谲画面。作者沈艾娣在本书结语中指出,清朝当时有不少人对欧洲知之甚多,但英国的威胁让拥有这些知识变得危险,所以无人愿意显露。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翻译因为能与另一方共情而面临风险。李自标和小斯当东的昔日经历依旧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文化间的互相理解。

作者简介: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擅长将全球视野与微观史研究方法相结合。著有《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等。

VIP会员免费

已有0人支付

我们相聚,见证阅读的力量!
相聚书屋 » 《翻译的危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