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基因组时代》
内容简介:
各国政府、科学家和企业家投入巨大的公共和私人资源,试图在基因工程上有所突破。似乎掌握基因这一“生命的蓝图”,就是掌握了开启未来的科技钥匙。作者清晰展示了资本、权力、科学家如何集中在“基因”这一主题之下,又是如何借基因工程影响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则。 瑞尔丹将人类基因组的诞生与发展,用戏剧性的情节娓娓道来。你会看到,包括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科学家、律师等,针对基因专利的争夺与妥协。也会了解,利益与科学理念、社会正义与个人才智之间微妙却激烈的冲突。 从犯罪画像、制药工程、仪器制造到私人测序、基因重组、克隆技术,从合乎现有伦理规则到企图突破边界,基因一词考验人性。在巨大商业利益乃至生物操控的阴影下,人们如何合理运用基因技术,维护个人基本权利,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与构想。 瑞尔丹扎根基因组学领域,同时具备宽广的社会学与历史视野。从社会与历史两种维度,思考基因组学对人类的影响,同时将前沿科技包裹着的伦理、公正和知识,展示给公众。
编辑推荐:
基因科技,左右人类命运,影响历史进程。 后基因组时代到来,如何守住伦理与正义的底线。 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前世今生。 宽广的研究视野:基因组学+社会学+历史学
重磅推荐: 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愚昧的,而没有人文的科技则是冰冷的。作者以史喻今,悲天悯人,对人人基因组时代来临之后、可能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是一部少有的人文科技作品。而在我来看,与其担心因新技术带来不平等,倒不如将其加速普及以消除不公,犹如当下中国新冠检测和疫苗的公共卫生行动,人人普惠方是正途。 ——尹烨,华大基因CEO,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 珍妮·瑞尔丹对基因组学的未来潜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她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基因组的价值,认为人类DNA数据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原始资源:一种可以被量化为生物资本的商品。因此,后基因组学时代的特征在于,使用信息和知识作为货币,来构建“属于公众,且为公众服务”的基因组学。 ——《自然》杂志 珍妮·瑞尔丹写作《后基因组时代》,历经数十年实地考察,讲出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构成基因组学的技术、个人、机构、行业期望、各项试验、各类企业、社区活动、反抗行为以及超乎人类极限的努力。整体来看,这本书是社会学作品的典范。具体、详实、颇有细节感的故事被嵌入到一组组有力的论据中,揭示了基因工程不仅对所在领域、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影响。这不仅是一本关乎基因组学的书,也是关乎如何建立更好世界的书,更是关乎民主国家遭遇新兴科技冲击时、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理解”新兴科技的书。 ——《新科学家》杂志 在无穷无尽的基因组信息与数据泛滥的世界中,思考如何使“人”具有共同的含义,思考如何让自己和他人周到地生活。我zui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将我们带到旧金山第三街,从耀眼的新型精密仪器和制药大楼,到一个主要为黑人和有色女性服务的封闭式生殖诊所。良好的意图、民主和自由的陈词滥调以及漫山遍野的数字化,促成了资本化且急剧不平等的后基因组时代。这本书,用有见识的历史眼光观察现实,思索未来,同时揭示了基因组世界尚未固定、没有完成、却仍在塑形、仍然可以深思的可能性。 ——唐娜·哈拉威(Donna Haraway),著名社会学家,《赛博格宣言》起草人,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意识史系荣休教授,路德维克·弗莱克奖得主 《后基因组时代》是对基因组学的伦理学路径考察的一种美好期望。这种伦理学视角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包括边缘化群体(而非资本与权力拥有者)的经历和兴趣。 ——莎拉·理查森(Sarah S. Richardson),哈佛大学科学史和女性、性别与性研究教授,《性:在人类基因组中搜寻男人和女人》作者
作者简介:
珍妮·瑞尔丹(Jenny Reardon),著名社会学家,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科学与正义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曾获西屋科学奖,研究项目受国家科学基金会、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洪堡基金会、伦敦经济学院、美国国会科学、空间委员会长期支持。专注于新媒体、文化与社会理论、大数据、基因组学说、科技史、种族与性别差异等新兴交互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