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编辑推荐:
1. 寻访孤独背后的隐秘历史,重现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在19世纪以前,孤独并不存在,它是一种被发明的现代情感。一开始,孤独指“孤身一人”的客观状态,现代人却逐渐将其视为负面疾病。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孤独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 孤独的人不可耻,学会与孤独共处,度过值得一过的人生。世界越来越小,交流越来越便捷,为何现代人越发疏离?试图通过购物、线上社交、追寻浪漫爱情等方式逃离孤独,为何往往是徒劳?如何理解孤独,才是关键。《孤独传》认为,孤独是一种信号,倾听孤独传达的讯息,才能理解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3. 叩问人人心中的隐痛,直击当下真实的生存困境,这本书还打动了这些学者与作家!特里•伊格尔顿盛赞,梁永安、李洱、金雯、蔡崇达、文珍、包慧怡等一致推荐《孤独传》。
内容简介:
有人说,孤独是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孤独从何而来?人类注定与孤独相伴吗?
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被发明”,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
《孤独传》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本书的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书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纪至今的信件与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
孤独不仅是一种个体感受,它还与婚恋、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议题息息相关。从更宏观的角度,《孤独传》审视现代社会如何被孤独改变,帮助人们学会与孤独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对自我与世界。
作者简介:
[英] 费伊•邦德•艾伯蒂(Fay Bound Alberti)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未来领袖学者,现为约克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涉及药物、身体、性别和情感等,另有著作《心的问题:历史、药物与情感》《纷扰尘世:历史与文化中的人类身体》等。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译作。孤独是当下青年人普遍的生存感觉,它迷漫于物质繁荣的表层之下,给人自由,又让人焦虑。这本书像深海灯塔的一道强光,将宗教时代衰落以来的社会生活形态演变与个人生命历程相互辉映,照射出当代“孤独”错综复杂的成因。如今的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最壮观的文明变迁,漂流在碎片化、数字化、匿名化大潮中的当代人,读这本书如同进入古希腊阿波罗神殿,赫然看到那永恒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被思考的人生才值得一过,被理解的孤独方能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面对孤独,读一读这本文辞畅美的译作,也许你会释然一笑,既珍惜孤独的必然,又打破孤立的局限,让生命更加独立自由,以雨后初晴的心境,融入伟大时代推陈出新的价值变革中。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生导师)
正如《孤独传》中所说,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那必定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如果你一定要找到反义词,那么在你勉强罗列的词语中,你首先感受到的竟然还是狐独。本书通过具体的事例,如此深入地讨论了我们的共同处境。人类,不是百年孤独,是千年孤独。现代社会中,它确实又逐步加深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李洱(作家)
我们如此熟悉“孤独”一词,但不知道它的生命这么短暂。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经常需要表达“因为没有陪伴而心情低落”这个意思,在此之前,我们可能只在漂流孤岛长久没有人说话的鲁滨逊这里才能看到类似的情感。也就是说,19世纪以来的现代人都如同生活在孤岛上一般岌岌可危。这本著作始于这个领悟,始于对当代孤独流行病的描摹,追溯现代早期崇尚独处的传统如何逐渐被孤独感受所取代。我们了解的许多作家和名人都出现在这部孤独传记中,让我们在严谨而平易的学术散文中与一众孤独的灵魂对话,培育起一些抵抗孤独的力量。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读罢此书,我们发现孤独不光是真实的匮乏,更是由世俗婚恋观、性别刻板印象、阶级年龄差和社交媒体共同豢养的巨大矛盾体。本书通过诸多案例具体而微地刻画出这样一只怪物的面貌,再试图驯服它并与之共处——事实上,每个人都曾感知过那咻咻靠近的鼻息。
——文珍(作家)
本书横跨观念史、社会学、文学等领域,深入考察了关于“孤独”的话语自近代以来的形成和嬗变,反思孤独与性别、种族、年龄、环境、政治、经济的关系,是一部详实、生动、有温度的文化史佳作。
——包慧怡(青年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一部悲悯且广博的著作。
——特里•伊格尔顿(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孤独传》引人入胜,探索了在我们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一种体验——孤独。艾伯蒂向人们揭示了孤独者来自何处,归属何方。我向所有读者强烈推荐本书。
——阿龙•本-泽耶夫(以色列哲学家,海法大学前校长)
艾伯蒂追溯了孤独在19世纪的文化起源,探究孤独如何成为一种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西方社会的灾难。她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解释,在这个社群团结稀缺的时代,孤独为何出现,又将导致何种后果。
——芭芭拉•泰勒(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
面对孤独这种时常令人痛苦的情感,艾伯蒂的行文风趣优雅,她讲述了孤独背后的故事,揭开了孤独的神秘面纱。
——芭芭拉•H. 罗森魏因(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