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小丛书》(第一辑)(套装共7册)

历史人类学小丛书,一部关于”民俗史“与“实践历史学”的经典著作汇集,也许那些被记载的“真实历史”的背后,可能才是我们要探究的本源!

编辑推荐:
历史如何知道我们的生活? 你相信你看到的一定是“真实”吗? 我们要告诉你: 很有可能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 而且我们能找到证据支撑。 “真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穷尽力量所要求的。

古人离我们真的很“远”? 历史遥不可及? 不,不,不: 你一定要相信, “传承”这个东西无处不在, 他就在日常里, 就看我们有没有自觉的意识去发现。

不论何种专业、不论何种职业, 其核心都是围绕着“人”, “历史学”是一门与“人”密切相关的学问, 是基础的基础,他值得我们花点时间去阅读和体验。

★历史人类学学术共同体锻造的“小”书;

★ 为你呈 “大一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三十多年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升华;

★“中国”是不同区域“化学反应”的结果。

内容介绍:
《身份、国家与记忆 : 西南经验》豆瓣8.1分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本书主要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历史人类学的旨趣 : 一种实践的历史学》豆瓣8.3分

历史人类学的英文名称为Historical Anthropology。历史学是其学科本位,概括来说,是借鉴人类学家参与观察的方法,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对传统史料的掌握为基础,搜罗地方文献,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仪式、传说……试图从对具体语境的文本的阐释中,尝试对一统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地域差异进行解释,说明一个个的“地方”是何时、如何被整合进统一的中国的。具体地讲,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史、基本概念究竟是什么,是如何实践的,是非常有必要介绍给大家的。本书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让大家对历史人类学有一个宏观把握。

《说不尽的大槐树 :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豆瓣8.3分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问题、族群的问题,特别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较准确地理解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布。这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正体现了作者关于区域社会史或者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和阐述。

《山海故人 : 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豆瓣7.6分

在中国东南近海海域,特别是浙江、福建沿海,群岛和列岛星罗棋布,孤屿岛礁离散不一,半岛与港湾形态各异,整体上联缀成一串与大陆若即若离、蜿蜒漫长的链状的岛屿,这既是东南沿海人群长期从事海上经济活动、并通过不断迁移和互相接触形成的文化区域,也是历史上连接中国内地与东亚海域的重要贸易纽带。从宋元到明清,王朝海疆经略的转变对东南中国海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以岛述史,尝试串起东南沿海社会的历史之链。

《市场如何形成 : 从清代食盐走私的经验事实出发》豆瓣7.7分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所有经验事实,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抽象化,成为无具像事实甚至数字,从而留下了大量需要在历史场景中得到落实和丰富的课题。历史学处理的则是鲜活的人和事。本书试图通过鲜活的人和事,对话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深入讨论市场从抽象的逻辑上的形成到具体的运作之间,还需要人们哪些具体的行为与活动。

《帝国缩影 : 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豆瓣8.1分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 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女性与亲情文化 : 基于湘东南“讨鼓旗”的研究》豆瓣7.1分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VIP会员免费

已有1人支付

我们相聚,见证阅读的力量!
相聚书屋 » 《历史人类学小丛书》(第一辑)(套装共7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