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创作的科学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62年。
该书中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
《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在地重塑了科学的真理形象,标志着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代,其“范式”、“不可通约”的学说也为一般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启发。《科学革命的结构》先后以20多种语言出版,发行了上百万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通行的版本除了“序”和“后记”共有13章,依内容可以相对分为四个部分。
引导性的“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第1章)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讨论常规科学的形成和本质,即“走向常规科学”(第2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3章)、“常规科学即解难题”(第4章)和“规范的优先性”(第5章)。
第三部分讨论科学危机和革命的发生和机制,即“反常和科学发现的涌现”(第6章)、“危机和科学理论的涌现”(第7章)、“对危机的反应”(第8章)和“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9章)。
第四部分讨论科学革命的几方面重要意义,即“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10章)、“革命是无形的”(第11章)、“革命的解决”(第12章)和“由于革命而进步”(第13章)。

作者简介: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至1949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1951年起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主要专业是科学史。1996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去世。库恩曾担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科学哲学学会主席和科学院院士。

VIP会员免费

已有0人支付

我们相聚,见证阅读的力量!
相聚书屋 » 《科学革命的结构》

发表回复